1. 首页
  2. 趣搜题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2课《石钟山记》挖空练习和理解性名句默写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2课《石钟山记》挖空练习和理解性名句默写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2课《石钟山记》挖空练习和理解性名句默写练习(附参考答案),以下展示关于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2课《石钟山记》挖空练习和理解性名句默写练习(附参考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高中语文选必下石钟山记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一、挖空练习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l)之口有石钟山焉()。”郦(l)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qng)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f)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kn)然有声者,(句式:)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2、,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kng)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qh),闻人声亦()惊起,磔磔(zh zh)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句式:)或()曰()此鹳鹤(gun h)也。(句式:)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句式:)噌吰(chn hn)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hn dn)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

3、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kun kn)镗鞳(tnt)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zh)()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也;(句式:)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句式:)古之人不余欺也!(句式:)”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句式:)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句式:)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4、(句式:)二、理解性名句默写1.在石钟山记中,“ ,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摹石钟山大石“侧立千尺”的形状。2.“,”两句表明苏轼写石钟山记的目的是传播自己的见解,并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3.石钟山记中,苏轼指出鄙陋之人只从表面去解释石钟山得名理由,却得不到它实际情况的句子是“ , ”。4.在石钟山记中,作者听到水上巨响的句子是“ , ”。5.对于郦道元的说法,人们的看法是: , 。6.对于李渤的说法,作者的看法是: , 。7.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的”是: ,。8.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名字由来的原因是: , 。9.面对寺僧让小童拿着斧头,“ , ”的解释,作者“笑而不信”,从而更坚定了探明真相的决心。10.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工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 ”,从而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附:参考答案一、挖空练习水经云(说,记载):“彭蠡(l)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郦(l)元以为下临(靠近)深潭,微风鼓(激荡,掀动)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这个)说(说法)也,人常疑之。今以(将,把)钟磬(qng)置水中,虽(即使)大风浪不能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响)也,而况石乎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souti.cn/129656.html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