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趣搜题

2024年第九届湖北省高三(4月)调研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4年第九届湖北省高三(4月)调研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4年第九届湖北省高三(4月)调研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以下展示关于2024年第九届湖北省高三(4月)调研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第九届湖北省高三 (4月) 调研模拟考试语 文 试 卷                                                                     2024.4本试卷共10页,23 小题,满分150 分。考试用时15

2、0 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我已经讲过,户是基本经济单位。但一户中并不是全体成员都参加农业劳动;孩子只是有

3、时候到田地里去,女人通常也不参加农业劳动。农业主要是男人的职业。男人和女人的这种劳动分工是产丝地区的一个特点。它说明了蚕丝工业的发展是产生这种特点的主要因素。在家庭缫丝业兴旺时期,女人忙于缫丝时,男人正忙着准备稻田。另一方面,从丝业得到的收入可与农业收入比拟。这也使人们有可能靠小块农地生活下去。因此农田的大小一直保持在有限的范围内,农业所需的劳动量也相应地有所限制。为说明村里的劳力和土地是如何恰当安排的,我可引用几个统计数字。成年男子是实际的或潜在的农业劳动者,年龄在15 至55 岁之间,总数共450人。如果将2758.5 亩耕地平均分配给劳动者,每人将得6.1亩。上文我已经说明了工作速度、稻

4、的生长所需时间,以及得出一个人可耕种约7亩地的结论。从技术上来说,我已经表明了使用铁耙耕作使得大部分劳动成为非常个体性的。集体工作不比个体劳动增加多少收成,效率也不会提高很多。目前的技术已决定了这样大小的一片土地需要多少劳动量。因此,我们也有了每个农业劳动者能种多少亩地的近似数字。这一事实对土地占有、对农田分散的制度、对分家的频率以及对小型的户都有深远的影响。语文试卷 第 1页(共10页)目前,丝业的衰落打乱了传统协调的经济活动。缫丝工业被现代工厂接收后,农田的大小仍然同过去一样。由工业变化而剩下的妇女劳动力不能为这种小块农田所吸收。这种失调的情况可以从妇女在村里闲暇时间较多这一情形中观察到,

5、也可以见于妇女人口从农村到城镇的高度流动性中。在邻近的村庄里农田较大,在适应工业变化的新情况过程中,妇女劳力被农业所吸收。这说明传统的劳动分工是出于实践的安排,而不是由于非经验的原因。它是经济调节的一个部分。在男子只靠自己劳动,而农田不能再扩大的情况下,农业是不需要女劳力的。唯一需要女劳力的场合是紧急灌溉或排水的时期。控制水有时候需要立即行动,女人便毫不犹豫地去车水。一户里的男子在同一农田里工作。他们之间没有特殊的分工。每个人做同样的工作,除在插秧时,孩子不插秧而是给成人递秧苗。所以大部分劳动是个体性的。(节选自费孝通江村经济,有删改。文章调查对象为20 世纪30 年代的江南村落“江村”)材料

6、二“千万工程”(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顺应人民对共同富裕的向往,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发展和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注重在保护好自然生态和改善好人居环境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将乡村建设与乡村经营结合起来。在强调村庄整治的同时也强调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在强调环境保护的同时也强调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培育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探索生态富民实现路径。不断助力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公共产品转化为民生福利,走生态立村、美丽生财、村民共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对标未来乡村经营要求,可以借鉴“千万工程”经验,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抓手,激发未来乡村经营新动能

7、。特别是要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发展阶段,围绕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改革兴村、发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展强村、经营富村,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积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着力促进生态产品价值有机实现,不断让乡间“沉睡”资源变为城乡“流动”资产,努力让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村民。“千万工程”的一条典型经验就是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始终坚持统筹城乡的系统思维。从县域切入努力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自由流通的制度壁垒。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浙江绿领培育行动计划”,培育一大批新农人、新农匠、新农商和新头雁,积极推进“两进两回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souti.cn/130406.html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