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天津市河东区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年天津市河东区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以下展示关于2024年天津市河东区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2024年河东区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n卷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答题时,将第I卷选择 题和第n卷选择题16、17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将第II卷答案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填 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第I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2.本试卷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的。一、(9 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清人沈德潜说,李白“笔阵纵横,如虬飞蟆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正因为如此,“太白所以为仙才也”。李白的风格豪迈、奔放,充满着激情,
2、所以他的奇是超俗的、变化无穷的、豪放不羁的,令人目 不暇接。诗中的历史神话传说富有悲剧的崇高美,而描绘景色则用大幅度的跳跃手法,忽而山,忽而水,忽而 峰巅,忽而深渊,犹如一组组()的电影镜头拼接在一起,在我们的眼前快速掠过,读者的心为之震荡!李白的奇,并不表现在用僻词冷字来做文章,而是一种压倒一切的气势,一种行气如虹、走云连风的艺术境界。蜀道难这首诗遣词造句自然流畅,如同大江一泻千里。它有一独感染力,使之和作者一起跳动,紧紧地攫 住读煮的心,它控制着读者的情感脉搏。这样.作者、作品和读者常常(),当我们欣赏这首诗的时候,似乎和诗人一同()了蜀道的艰难,对于那些险峻的蜀地山川,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
3、。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惊艳 融会贯通 体验 B.惊险 融为一体 体验C.惊艳 融为一体 体悟 D.惊险 融会贯通 体悟2.下列填入文中面线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通过天马行空似的驰骋想象,瑰丽的神话传说,诗人的笔下展现出了一连串奇丽峭拔的蜀地风光。B.通过一连串奇丽峭拔的蜀地风光,瑰丽的神话传说,诗人的笔下展现出了天马行空似的驰骋想象。C.通过瑰丽的神话传说,天马行空似的驰骋想象,诗人的笔下展现出了一连串奇丽峭拔的蜀地风光。D.通过瑰丽的神话传说,一连串奇丽峭拔的蜀地风光,诗人的笔下展现出了天马行空似的驰骋想象。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它有
4、一种感染力,紧紧地攫住读者的心,它驾驭着读者的情感脉搏,使之和作者一起跳动。B.它有一种感染力,紧紧地攫住读者的心,它感动着读者的情感脉搏,使之和作者一起跳动。C.它有一种感染力,使之和作者一起跳动,紧紧地攫住读者的心,它驾驭着读者的情感脉搏。D.它感动着读者的情感脉搏,紧紧地攫住读者的心,它有一种感染力,使之和作者一起跳动。二、(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现代国家建设与文化遗产确认是一个并行同构的过程。非遗保护融入国家战略,既是非遗系统性保护的本 质要求,又是实施国家战略的内在需求。非遗保护本质上是共同体建构与维护的体现,而国家正是由众多非遗 共同体构成的文化、政治共同体所
5、组成的,保护非遗是国家维护自身合法性的重要方式,与确保国家可持续发 展的国家战略殊途同归。非遗保护是以激发社区的文化自觉自信为前提,以确保非遗尤其是民间非遗生命力为目的的。国家在主导 非遗保护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国家和地方、政府与民间、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关系,不仅关系到非遗保护本 身能否可持续的问题,而且关系到非遗能否真正服务或融入国家战略问题。(取材于宋俊华、武静国家战略视野下非遗保护研究的新趋势材料二:世纪之末,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并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概括“文化自觉”的过程。他指出,文化自觉”要求“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 它的
6、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费孝通先生希望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找到 自己的方向。进入新时代,“文化自觉”的内涵不断丰富,它的对象扩展到当代个人、群体、学术、文化、现 代化与全球化路径及全球化时代不同文明相处方式等不同层面。“各美其美”,即是文化的自我认同,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社会群体能清晰认知其生活的特定文化样态,并 且能欣赏自己的文化。文化自知是文化认同的基础,更是文化自觉的前提。文化自知要求人认识自己文化的关 键成分,了解自己文化的内在构造、演进变化及发展规律。“文化自觉”分为个体文化自觉和区域文化自觉。个体文化自觉是区域文化自觉的前提和基础,区域文化自觉是个体文化自觉的发展。传承主体从自发的需求和 兴趣爱好出发,进行自主的学习行为,之后进一步深入到追求自觉的文化传承,最后才能到达地域乃至民族的 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文化自觉与非遗保护相辅相成,非遗能够激活和增强传承群体的文化自觉,同时文化自觉能促进非遗认同 和非遗保护。以多种非遗共享方式激发民众对非遗保护的热忱,进而发展到主动地学习和自发地传播,形成区 域群体的文化自觉和非遗认同,才能真正做好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souti.cn/131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