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以下展示关于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检测试卷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本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4山东菏泽期中)据考古发现,河南殷王武丁配偶“妇好”墓中出土随葬器物1928件,其中礼器、仪杖、日用器、装饰品等各类玉器756件,占出土器物总数的29.2%,这批玉器玉料基本上都产自新疆。这说明了()A西域与内地之间的交往历史久远B商品交换是联结东西方的重要纽带C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联系D早期的民族迁徙推动了东西方交流2(2024山东济宁质检)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前往西域,在此基础上,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的商
2、业通道丝绸之路得以开拓。汉王朝在派遣使节通往西域时,赠礼一般都很丰厚。汉使所需食物及牛马等,全部用币帛购买,并不采取无偿征派的形式。这主要是因为汉朝()A与西域各国实行朝贡贸易B经营西域重在政治目的C生产力水平远高于西域D经济繁荣国家财政充盈3(2023河南郑州期末)1968年在吐鲁番出土了北朝时期的盘绦狩猎纹锦,2000年西安市大明宫遗址也发掘出土了北周时期一幅彩绘狩猎图,二者都有狩猎骑士、狮子等形象,相似的狩猎图也存在于太原隋代虞弘墓中。据此可知()A丝绸之路开辟有利于文化交流B西域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C魏晋时期政府重视贸易的发展D社会动荡加速文明交流的进程4(2024安徽合肥期中)天马
3、是乌孙、大宛、康居等西域的特产。在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手工艺品中,天马的形象经历了从图1到图2的变化。这一变化得益于当时()A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B社会风气日趋开放包容C中西古文化开始交融D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5(2024河南洛阳联考)唐朝时,胡商遍布长安东西二市;北宋首都东京城的商业空间较长安大为扩展,而胡商的身影却大为减少。这一变化折射出()A商品经济规模萎缩B传统陆上商路受阻C市坊分离制度解体D外交政策趋向保守6(2024安徽蚌埠调研)在记录古代中外贸易交流的历史文献中,宋代以前最为多见的是“胡商”,而宋代及其之后则是以“蕃商”为主,甚至“蕃商”成为了专有名词。这反映出宋代()A城市商业发
4、展十分迅速B对外贸易通道地位的变动C藩镇割据问题依然严重D海洋政策发生重大的调整7(2023福建南平期末)下表可以主要用来佐证宋元时期泉州地区()记述出处“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自泉州便可放洋”梦粱录江海船舰“自泉州至本国,顺风舟行二十余程”诸蕃志占城泉州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宋会要辑稿元代,泉州“梯航万国,此其都会。四海舶商,诸番琛贡,皆于是乎集”泉州府志城池A城市经济的发展B海上丝路的兴起C海洋贸易的繁盛D航海技术的先进8(2024北京丰台期末)二十世纪,敦煌莫高窟出土一千多枚回鹘文木活字。这些木活字中,既有类似汉字以词为单位的活字,又有类似西方文字的字母,
5、每枚木活字表面均有墨迹和磨损,据推测其年代约为12到13世纪上半叶之间。这些回鹘文木活字,可以佐证()A活字印刷术的准确发明时间B丝绸之路有利于中西文化交流C欧洲字母文字的起源与演进D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交流的方式9下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A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B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C罗马搅胎玻璃瓶技术沿丝绸之路东传D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10(2023安徽蚌埠期末)威支占姆港(印度半岛南端)和奎隆港(印度洋东海岸),分别见著于古罗马和中国史书,出土有915世纪的大量中国外销瓷器、钱币,同时出土有波斯湾流域常见的伊斯兰釉陶,奎隆港地区流传至今的一些日常用具、建筑结构的名称,仍见“China”一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B文明交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C中国文明影响遍及欧美各地D世界不同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11(2023广东汕头期末)下图可用于说明()A中欧贸易中欧洲处于入超地位B国际贸易促进科技文化传播C工业革命冲击了中国对外贸易D西方各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12(2023山东威海期末)最初,茶叶在欧洲不是被当作饮料,而是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但到17世纪末,欧洲很多人家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souti.cn/138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