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试题答案

卷02-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通关卷(福建专用)(解析版)

《卷02- 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通关卷(福建专用)(解析版)x》,以下展示关于《卷02- 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通关卷(福建专用)(解析版)x》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高一生物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其中,110小题,每题2分;1115小题,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是(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B由F2中出现的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C若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1D若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

2、子分离,则F2中三种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比接近1:2:1【答案】C【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其中假说内容:(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详解】A、生物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属于假说内容,A错误;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假说内容,B错误;C、演绎推理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此后进行测交实验对分离定律进行验证,C正确;D、若

3、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则F2中三种基因个体比接近121,属于假说内容,D错误。故选C。2、下图为某二倍体高等生物(AaBb)的一个细胞的不同分裂时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B基因B和b的分离一定出现在图乙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中C结合图甲,分析图丙细胞中2号和8号染色体携带的基因应是B和aD图丁细胞处于减数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会导致A和b的位置互换【答案】A【分析】由图可知,甲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丁处

4、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详解】A、根据题图中的几个分裂时期无法判断该细胞来自雌性还是雄性,所以图甲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也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A正确;B、图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B和b的分离应该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正常情况下)或减数第二次分类后期(发生交叉互换的情况下),B错误;C、由图甲可推知图丙各染色体携带的基因分别是:1、3号为a,2、4号为B,5、7号为A,6、8号为b,C错误;D、图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的互换,导致等位基因A和a或B和b的位置互换,而不是非等位基因互换,D错误。故选A。3、图甲表

5、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图乙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乙中搅拌的目的是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DNA分开B若图乙中的噬菌体被32P标记,则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低C图甲中的实线代表R型细菌,虚线代表S型细菌D据图甲可知,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答案】A【分析】(1)图甲表示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开始是R型菌较多,在小鼠体内扩增,数量上升,后被小鼠免疫系统清除,数量下降,此过程中少部分R型菌在加热杀死的S型菌DNA作用下转化为

6、S型活菌,S型活菌扩增并破坏小鼠的免疫系统,使R型菌和S型菌数量重新上升,由此可得实线表示R型菌,虚线表示S型菌;(2)观察图乙可得,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需要先吸附在细菌表面,再将噬菌体DNA注入到细菌,离心前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开,密度梯度离心结果中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噬菌体及其蛋白质外壳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详解】A、观察图乙可得,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需要先吸附在细菌表面,再将噬菌体DNA注入到细菌,离心前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开,A错误;B、32P标记物质为DNA,在噬菌体侵染细菌时主要都被注入细菌体内,因此离心后其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会很低,B正确;C、分析图甲可得,S型菌开始是数量很少,说明只有部分R型菌转化为S型菌,C正确;D、分析图甲可得,S型菌开始是数量很少,说明只有部分R型菌转化为S型菌,因此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D正确。故选C。4、如图表示某同学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制作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作者:admin,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