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试题答案

太原市2025年高三三模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太原市2025年高三三模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以下展示关于《太原市2025年高三三模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绝密绝密启用前启用前 太原市 2025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三)历史试卷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距今 3800

2、 年的二里头遗址(见下图)面积达 300 万平方米以上,有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其宫殿区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遗址内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种类丰富,造型复杂,还发现了铸铜作坊遗址。此外,遗址中存在规整的道路网络。据此可知,二里头遗址时期 A.国家治理体系已相当完备 B.手工业生产实现了专业化分工 C.具备早期城市的基本要素 D.农业生产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2.汉代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为依据,注重乡闾评议。但随着时间推移,权贵操纵察举过程,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现象。东汉顺帝时改革察举制,增加了考试的环节。这一变化历程 A.旨在提升官员文化素养 B.根源于选官标准的

3、混乱 C.迟滞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体现国家治理手段优化 3.唐代长安城中,于阗、粟特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与汉族坊里相互交错。少数民族商人在长安开设店铺,售卖香料、历史试题 第 1 页(共 6 页)A 珠宝等异域商品,吸引众多汉族百姓光顾。同时,汉族的文学艺术也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传播,如汉地诗歌被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诵读。据此可知,唐代 中原引领边疆文化发展 文化传播具有双向特点 民族交融消除文化差异 民族交往交流不断加深 A.B.C.D.4.名公书判清明集是宋代司法官的判词汇编,其中记载:“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分家)者,徒三年。”但在实际案例中,若家中长辈有不慈行为,子孙无奈别籍,法官

4、常权衡后减轻处罚。据此可知,宋代 A.淡化了伦理纲常的影响 B.重视对法律条文的解释 C.司法实践蕴含辩证考量 D.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 5.茶馆到明清时期已经成为了人们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闲散人员汇聚到茶馆里,同时茶馆的经营者也开始需要越来越多的雇佣工人。为满足茶馆的需求,江南的大型茶叶种植园也慢慢开始向民间发展,大型的种植园雇佣了很多的无地农民,这些现象可证明当时 A.政府已逐步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土地兼并的程度加深 C.商品经济的发展助推社会转型 D.劳动力资源相对过剩 6.清朝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记载:“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又提到“汉口

5、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于此焉转输。”这些描述可用以说明当时 A.市镇经济的兴起 B.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C.区域经济的互补 D.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7.下表为清末时期部分人物对工业化的看法,这反映出当时 人物 言论 出处 左宗棠“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傲以无也。谓 我之长不如外国,藉外国导其先可也;谓我之长不如外国,让外国擅 其能不可也。”左文襄公全集奏稿 张謇“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张季子九录政闻录 孙中山“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

6、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孙中山选集 A.助推工业化成为社会共识 B.实业救国思想渐趋成熟 C.对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多样 D.民族工业发展较为迅速 历史试题 第 2 页(共 6 页)A 8.1902 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倡导“新民”思想,强调国民要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和爱国的情怀,要摆脱传统的奴性观念。他认为只有培育出这样的新国民,国家才能实现富强。这一思想的提出 A.扩大了维新变法的社会影响 B.否定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奠定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基础 D.推动了救亡图存的时代潮流 9.1946 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中国共产党代表积极与各民主党派代表、社会贤达进行深入交流,提出了一系列保障人民权利、实现政治民主化的方案。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多次与民盟主席张澜等探讨国家未来走向,强调和平建国、民主联合政府的重要性。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促成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B.为中国的未来谋划布局 C.扩大第二条战线的力量 D.转移了革命的工作重心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湖北麻城农民认识到自己所受的苦难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地主剥削造成的,亲身体会到“只有共产党、毛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作者:admin,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