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试题答案

鹤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鹤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以下展示关于《鹤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绝密启用前2024-2025学年下期高一教学质量调研测试中中中 州叔瑾 料郑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人是天生的传播动物。如克劳斯布鲁恩延森所明确,从历史学和传播理论的双重角 度来看,人类本身可以

2、被看作一种媒介。而人之所以能够被命名为“媒介人”或“第一维度媒 介”,是因为他们与生具备着三个条件:第一,人的物理身体满足了作为多功能传播媒介的基 础条件,表现为能说会唱,能走能跑。第二,人的生物特性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随和 性和良心等赋予人传播冲动,从而刺激人进行主动交流。第三,人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克服 传播障碍,并坚持完成某项传播活动。文字的出现,让人与媒介首次剥离。随后,印刷术推动了信息与时间的分化,进而为少数 人提供了操控和改变信息的机会,从而导致绝大多数人与媒介彻底分离。报纸、广播、电视则 将媒介掌控权进一步集中在了少数人手里,使得国家对传播的控制力和精英阶层对普通民众 的引导力

3、再次放大。在这一系列变化中,人逐渐成了孤立无援的,成了大众媒体主导影响下 的客体。人的主体地位的回归可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围绕媒介对人 的传播效果等相关研究范式出现显性转变,即在强调个性差异的有限效果论背景下,个别学 者提出了“人为什么要使用媒介”等问题。第二阶段具体体现在伊尼斯、麦克卢汉、尼尔波 斯曼等学者形成的媒介环境学派核心观点中。该学派认为媒介以一种受制于人的方式存在 着,因此是次要和被动的,人较它具有主动性的地位。如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 伸中讲到:“媒介即人的延伸纸是眼睛的延伸,广播是耳朵和中枢神经的延伸,电视是眼 睛、耳朵、中枢神经等的延伸没有一种媒

4、介具有孤立的意义和存在,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 与人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和存在。”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讯技术不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断升级,万维网、无线通信网、卫星不断提速,多态智能移动终端不断更替,这些因素通力改变 着传统媒体生态下固有的传播格局和形态。此时,人与媒介的关系不能再简单地被概括为“主体一客体”地位的变迁,或“作用与反作用”的嬉变,而应该是更复杂、更高层次的糅合。人与媒介互为彼此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谈及人,必然涉及人对媒介及媒介逻辑的高度依 赖,而正是这种无边无界的需求或者依赖构成了人的媒介化拉力。同时,媒介在发挥其

5、巨大 影响和建构力的过程中也拥有了人格化气质,这又对人的媒介化形成了推力。(摘编自黄丽媛互联网+背景下“人的媒介化“探究)材料二:传统媒体时代,媒体的使用者常常被称为“受众”,也就是大众传播活动中被动的接收者,多数经典的传播理论也在揭示受众的被动性。互联网兴起之后人们发现,受众群体不再只是 内容的接受者,还是内容的生产者,“受”这个概念因此受到挑战。“受众”的另一层内涵是“不定量的多数”,而互联网传播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要,因而“众”这个说法也不 再合时宜。于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业者开始改用“用户”这一表述。随着社交媒体应用的 深入,用户在传播中的另一种角色也得以凸显,那就是媒介,也

6、就是说,除了内容生产与消费,他们还充当着传播渠道的角色。相比内容生产,今天的用户作为传播媒介的作用范围更广,也更频繁。事实上,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际传播本就是以人为媒介的,只不过进入20世纪后,随着 大众传播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中,人际传播逐渐让位于大众传播。今天,在微博、微信等社交 媒体应用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传播又回归到“以人为媒”的传播网络,即社交平台中的关系 网络,但这些网络的规模远远超出传统的人际传播网络,人际关系网络不再只是大众传播网 络的延展与补充,而是成了大众传播的“基础设施”。每个社交平台的用户都成为传播网络中的“媒介”。媒介不只是简单的传导“管道”,也 是带着“开关”的过滤系统,也就是会对内容进行筛选与过滤,促进或阻止一些内容的流动。但他们对内容筛选的标准,往往并非基于专业的价值坐标,而更多是基于个人的价值尺度。内容不仅是人们了解生存环境的依据,也是构建自我形象的“道具”、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传播网络中人们的共同作用,既会影响到内容的流向与流量,还会影响到内容本身的价值提 升或削减。从“受众”到“媒介”,用户角色的变化,是人与传播的关系的一次重要变革,也是传播形 态演进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作者:admin,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