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试题答案

2025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5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以下展示关于《2025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第 1 页/共 12页 2025 北京西城高一(下)期末 语 文 2025.7 本试卷共 9 页,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第卷卷 一、阅读说“木叶”选段,完成 14题。(共 12分)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o)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奉为圭臬/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

2、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与九歌的关系是 (脉络分明/泾渭分明)的。而杜甫之后,黄庭坚又继续了杜甫的发展,写出登快阁那首诗中的名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澄江一道月分明。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

3、,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 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甲】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bin)论之处。【乙】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丙】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丁】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1根据括号里的拼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在横线上给加点的字注上拼音(3分)(o)妙 澄 江 (bin)论 2在文中、处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A熟能生巧 泾渭分明 B奉为圭臬 泾渭分明 C奉为圭臬 脉络分

4、明 D熟能生巧 脉络分明 3下面的语句是从选文中抽取出来的,将其填入【甲】【乙】【丙】【丁】中的某一处,前后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A【甲】B【乙】C【丙】D【丁】第 2 页/共 12页 4下列诗句中的“树”的形象与选文中“木”的形象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A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唐杜甫)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C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宋辛弃疾)D北风复起号枯杨,恍闻击筑声悲凉。(清鄂恒)二、(共 12 分)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5、 分)A 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其中的本纪、世家、列传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历史,兼具史学、文学价值,因此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 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以说狐谈鬼的方式,反映现实社会,寄托作者的理想。C曹禺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其第一部作品雷雨是中国话剧艺术由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其重要作品还有日出 原野 四世同堂等。D契诃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变色龙 小公务员之死等,与法国作家莫泊桑、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6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吝惜 B沛公旦日从百

6、余骑来见项王 从:率领 C永保无疆之休 休:福禄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快 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王见之,曰:“牛何之?”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B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C吾其还也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盘盘焉,囷囷焉 8对下列句子中画线部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因为这个国家遭受了饥荒(而衰弱)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 C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价格昂贵,居然成为稀缺货物 D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相信您或许能看见可以谅解的地方 三、(共 8分)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孔子问曾点之志,曾点的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被后世誉为“曾点气象”。(2)老子中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则用“,”第 3 页/共 12页 概括历代君王多能创业而鲜能守业这一现象,劝谏唐太宗要避免“守之而不足”。(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作者:admin,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