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普通高中2023级(2026届)高三“零诊”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
《巴中市普通高中2023级(2026届)高三“零诊”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x》,以下展示关于《巴中市普通高中2023级(2026届)高三“零诊”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x》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巴中市普通高中2023级“零诊”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 150分钟完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2.答选择题时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答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在规定的答题区域以外答题无效,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交回。一、阅读(72分)(一)阅读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十七世纪末,人们对光的本质提出了两种学说,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创立的波动说,一种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提倡的微粒说。两种学说都可以对不
2、少光学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惠更斯从光和声两类现象的比较中,认为光是一种弹性振动,是以发光体为中心向四面传播的机械波。牛顿则根据光的折射、反射和色散等实验事实,认为光是由发光体发出的沿直线运动的粒子流。这两种理论各自解释了光的某一方面的本质,有片面的真理性,它们的争论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活跃了思想。当时,由于还不能用实验准确地测定光速,更谈不上对不同媒质中的光速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利用牛顿在科学界的威望,竭力推崇微粒说,贬低波动说,于是微粒说就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占了统治地位。十九世纪初,人们在实验中发现了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对此微粒说无法解释,波动说则较好地解释了这些现象,于
3、是波动说被重新提出来了。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展了光的波动说,用光的电磁波理论代替了光的机械波理论,深化了对光的本质的认识,使波动说上升到统治地位。到了十九世纪末,由于光电效应、热辐射、伦琴射线的散射等新现象的发现,光的波动说又遇到了困难,而用微粒说却可以得到解释。总之,两种学说长期争论,双方都不能完全自圆其说并驳倒对方。1905年,爱因斯坦推广了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的量子论,建立了光的量子说。这种学说认为,光是具有一定质量、能量和动量的粒子所组成的光子流,这种光子在光电效应等现象中显示出粒子性,在干涉、衍射现象中显示出波动性,因此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这就阐明了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的对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作者:admin,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