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试题答案

巴蜀中学高2026届高三9月适应性月考(二)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巴蜀中学高2026届高三9月适应性月考(二)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以下展示关于《巴蜀中学高2026届高三9月适应性月考(二)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巴蜀中学高2026届9月适应性月考(二)化学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 帝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装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016 F19 Na23 S32 C l3 5.5As75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1.下列

2、说法不正确的是A.通常含硒的化合物有毒性,但微量硒元素有益健康B.室温下SiO2与碳不发生反应,高温下可生成Si和C OC.聚氯乙烯微孔薄膜可用做饮用水分离膜D.小苏打遇酸能产生气体,可用做食品膨松剂2.为理解离子化合物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用将NaC I固体溶于水的过程设计成两步实现,示意图如 图1所示:Na*(aq)s Cl(aq)图I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离子化合物溶解于水都是吸热过程B.根据盖斯定律可知:a+b=4C.根据各微粒的状态,可判断a0,b0D.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与NaC l固体和NaC溶液中微粒间相互作用的强弱有关巴蜀中学月考(二)雾都资料库第1页,共8页3.汽车的安全气囊

3、的主要成分为NaM,汽车受到撞击NaN?迅速分解得到钠和氮气。设义为阿伏加 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4.6 g Na在空气中微热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2%B.撞击时2 moi Nai%分解,生成的氧化产物为3 moiC.常温常压下,11.21此中。键与仃键的数目比为1:2D.I mol电和3 mol H2充分反应,所得化合物中原子总数为8/VA4.下列关于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利用色谱法分离物质与物质的溶解度无关B.用电石和饱和食盐水制取乙快,立即点燃导气管中的气体,有大量黑烟C.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加热C uC U稀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D.检验丙烯醛分子中的碳碳双键:

4、向其中滴加足量的滨水,观察溟水是否褪色5.下列化学反应表示正确的是A.NaH C Os 溶液与少量 C a(0H)2 溶液混合:H C O;+C a2*+OH=C aC O3 I+H20B.向 FeC l3 溶液中加入 Na2GD3:2Fe34+3 C Oj-=Fe2(C O3)3 IC.在碱性溶液中用NaC lO氧化NiSO,制得电极材料:2Ni2*+2C 10-+20H-2NiO(OH)I+C 12?D.用 FeJ 溶液制备 Fe(0H)3 胶体:FJ+B H 2。=Fe(0H)3(胶体)+3 H*6.有机高分子用途广泛,下列有关树脂D6 3。和一种电绝缘树脂(结构简式如图2所示)的说法不

5、正 确的是-FCH-CH4r树脂D630图2A.树脂D6 3 0具有碱性B.树脂D6 3 0的单体存在顺反异构C.电绝缘树脂是由三种单体通过缩聚反应生成D.电绝缘树脂可形成网状结构高分子7.四乙基偏钮酸饯(C 2H 5)4NV()3难溶于冷水,易溶于75七以 上的热水。其中钮元素的化合价为+5,具有强氧化性,且+5 价钮的氧化性随碱性增强而降低。该氧化型离子液体对H,S的 吸收及再生机理如图3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硫化氢是一种有毒气体B.水浴加热至80七,有利于反应n发生C.吸收反应的生成物中锐元素的化合价为+4D.在碱性溶剂中H 2s的实际脱除率更高,是因为碱性溶剂对 硫化氢吸收速率的

6、影响更大巴蜀中学月考(二)雾都资料库第2页,共8页8.如图4所示实验装置及.描述正确的是甲未知浓度的醋酸0.1000 mol L120.00 mL NaOH溶液 12滴甲基橙丁A.二茂铁易升华,可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提纯B.可用图乙所示装置制银氨溶液C.利用图丙可验证FeC l3与KI的反应是可逆反应D.利用图丁可测定醋酸的浓度9.某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X3 YQZ3结构如图5所示。其构成元素均为短周期非金属元素,且X、Y、Z、Q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Y的含氧酸为一元酸,基态Q原子中s与p轨道电子数之比为 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5A.Y与Z形成的化合物YZ3是极性分子B.简单氢化物沸点:QZYD.X、Y、Z原子半径大小为XYZ10.将Fe3 Al放入十四烷酸(G3 H 2,C OOH)的乙醇溶液中,F.A1中的A1被溶解于乙醇中的0?氧化,生成的盐吸附在金属基体表面形成许多均匀分布的微突起(如图6所示),使材料表面具有了类 荷叶状结构,表现出超疏水现象(液滴难以浸润表面并易滚动脱离)。图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十四烷酸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B.有机酸中,饱和脂肪酸分子所含烧基越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作者:admin,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