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试题答案

2024-2025学年北京昌平区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北京昌平区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pdf》,以下展示关于《2024-2025学年北京昌平区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pdf》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2025北京昌平高(上)期末历史答案一、选择题1.A。考古发掘能够提供实物资料,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最主要依据。神话传说、史书记载、文学著作虽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存在主观创作和流传演变等因素,可信度相对较低。2.B。材料中“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体现分封市1J;吁即置侧室,大夫有英宗,士有隶子弟”体现宗法制。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的制度,察举制始于汉代,均与材料不符。3.B。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定都咸阳,推行郡县制,统一车轨、文字,颁行法律、编制户籍等措施,与材料内容完全相符。西周实行分封制,东汉和西晋与材料中这些特定措施不完全对应。4.D。汉武帝设置十三扑部刺史监察地方官员及豪强势力,加强了中

2、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此举并非拓展疆域、增强诸侯势力或促进中外交往的直接措施。5.D。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张王军出使西域、霍去病北击匈奴、司马迁撰写史记均发生在西汉时期。6.A。东晋在徐、扬二州推广种麦,有利于充分利用南方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南方农业发展。与北方民族交流、由辗犁推广、经济作物产量提高并无直接关联。7.D。发现北魏皇帝祭祖祝文与魏书记载相同,运用了引书为证;在嘎仙洞实地考察发现石壁祝文,运用了实地考察;通过祝文这一金石文物证明史实,运用了金石证史。无证推断不符合科学考证方法。8.C。表格中多个不同民族建立的政权在这一时期频繁更迭,同时各民族之间在政治、

3、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融合,体现了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特征。文明起源与国家肇始不符合这一时期,王室衰微与诸侯纷争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特点,人口增长与危机初显材料未体现。9.A。隋朝广设仓库(如含嘉仓等、开通大运河、兴建洛阳城,这些建设规模宏大,对隋朝及后世影响深远。设置场在材料中未提及,且不是隋朝具有代表性的大规模建设。10.B。从地图中可直观看到唐朝前期的统治范围以及在边疆设置的都护府等,体现了其边疆治理情况。文书制度和法律体系无法从该地图中直接获取。11.C。材料中“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描述的是唐朝后期灌镇割据局面,地方需镇势力强大,不受中央有效控制。郡国并行是西汉

4、初期制度,吏治改革与材料现象不符,政权并立通常指多个独立政权同时存在,与潘镇割据概念不同。12.A。宋初防弊之政收权、分权、崇文抑武,削弱地方权力、分散中央机构权力、抑制武将势力,有效防止地方割据和武将专权,维护了政权稳定。但增加了行政流程,财政负担并未减轻,地方势力被削弱而非增强。13.A。宋朝科举制进一步发展,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政府对社会控制适当放松(如商业活动限制相对减少等)。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宋朝并未瓦解,一直是中国古代重要经济形态。14.B。1038年党项首领元吴称帝建立西夏,其官制多与宋同且有本民族称谓官称。辽由契丹族建立,金由女真族建立,元由蒙古族建立,均与

5、材料不符。15.C。程颖、程颐、朱嘉是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倡导“理”是根本原则等理学思想。韩愈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并非理学代表人物。16.D。郭守敬主持编制了授时历,在天文历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梦溪笔谈是沈括著作,囚民月令是东汉崔寒创作的农书,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掷所著农书。17.B。明太祖朱元璋废除星相,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皇帝掌控决策权,此举旨在加强皇权。殿阁大学士并未削弱皇权,其权力远小于宰相,六部只是执行机构,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18.C。郑和下西洋规模宏大、人数众多、范围广泛,且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八十七年。玄果西行主要是文化交流,鉴真东渡传播佛教文化,戚继光

6、抗倭是抗击倭寇侵扰,均与材料描述特征不符。19.D。清朝设立伊犁将军管理西北边疆地区事务。西域都护府是西汉设置管理西域:土司制度主要在西南地区;驻藏大臣是管理西藏事务,均不符合对西北边疆的治理。20.B。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禹贡地域图是西晋裴秀绘制: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递著;天工开物是明代末应星所著。按时间先后顺序为。21.B。材料描述了英国在华的残暴行为,强调中国人遭受的侵害,旨在说明中国抵抗英国侵略的正当性。与太平天国运动局限性、戊戌维新运动必然性无关,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英国侵略,而非中国边疆危机的全面情况。22.A。清朝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强”“求富”开展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创办近代企业等。清末新政、预备立宪是在洋务运动之后的改革举措,辛亥革命是旨在推翻 清朝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23.C。南方督抚与列强商订“东南互保”协议,表明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中央权威下降;同时地方势力与列强勾结,动摇了 清政府统治根基。列强瓜分狂潮在19世纪末,“东南互保”并未 直接促使其掀起;社会性质变化的标志是鸦片战争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而非“东南互保”。24.D。辛丑条约规定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作者:admin,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