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试题答案

玉林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玉林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以下展示关于《玉林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2024年秋季期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量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正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礼记王制云:“国无九年之蓄,日不足;无六年之蓄,日急;无三年之蓄,日国非其 国也。”由此可见,先秦时期的治国

2、思想A.大力提倡重农抑商政策 B.具有一定的粮食安全观念C.要求百姓厉行勤俭节约 D.鼓励消费以促进农业生产2.图1是中国古代相关王朝法律改革的信息,该图整体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法经T秦律一汉井T魏律T晋律梁律陈律;*l北魏律q北周律北齐律T开皇律售律一同光刑律统类L大周刑律-宋刑统,金律T(元)经沪大典 明律一清律图1A.大一统局面的有效维护 B.法律的发展渐趋儒家化C.中华法系的传承与发展 D.法律程序注重公平公正3.隋朝均田令规定了永业田必须“课之以桑、榆及枣”,“以备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具”。据此可知,均田令A.导致农民负担逐渐加重 B.有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引发土地兼并问题出现 D.促

3、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4.“宋因前代之制以里正、户长、乡书手课督赋税,以者长、弓手、壮丁逐捕盗贼”,部 分为县级职役,熙丰(1068-1085年)以后,随着王安石保甲制的实施,这两项事务统一由 都保头目负责。这一调整A.开启了基层自治 B.强化了君主专制C.配合了税制改革 D.加强了社会控制商二历史试卷第1页(共6页)扫描全能王5.元臣程矩夫(南宋降臣)称:“行省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据纵横,无敢 谁何。”近代史学家钱穆则认为:“元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权只在中央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钱穆的评价比程矩夫更客观公正 B.阶级属性决定历

4、史解释的客观性C.历史评价应以政治需要为出发点 D.历史评价差异深受时代背景影响6.万历元年(1573年),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考成法。规定各级部门要“置立文簿,每月终注 销”O每事定出完成期限,逐月逐季逐年检查,如有延误者,各级官吏都有责举报,以此作 为考核官员优劣的标准。据此可知,考成法的推行A.强化了专制集权 B.导致了内阁大权独揽C.革除了官场陋习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7.下表是明清时期农作物的相关记载,这些农作物得以广泛种植的动力是A.朝贡贸易的不断深入发展 B.人口增长对优良作物的需求C.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D.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持续兴盛记载出处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

5、豆,根 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明)徐光启农政全书番豆,乃落花生也。始生海外,过洋者移入百 越,古因此名。初时为果,今湖田沙土遍植(清)张师古三农记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 于山上种包谷、洋芋、养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清)建始县志8.孙中山指出:“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 国相传考试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这说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 A.维护了下层平民的根本利益 B.避免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弊端C.融合了东西方政治文明精华 D.推动了政党政治的长远

6、发展9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晋绥边区农村剧团如雨后春笋般成立。1943 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出台了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要求:一是演出要配合 当时的政治工作和中心任务;二是选择“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戏”。该决定旨在 A.配合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设 B.扩大陕甘宁边区的阶级基础C.促进农民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D.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10.1951年5月签订的和平解放西藏十七条协议规定:“对于其现行的制度和地方政府,中央不予变更,有关西藏国防、外交等重大事宜,由中央驻藏的代表统一管理,同时在昌都 成立具有人民民主政权性质的人民解放委员会。”该规定反映了A.中共开始探索实践民族区域自治C.国民党在西藏的军事存在已清除尚二历史试卷B.中央落实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D.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建立第2页(共6页)国扫描全能王11.图2是清朝时流入中国的墨西哥银币。在16-17世纪的丝银贸易中,来自遥远新大陆和近邻 日本的数量惊人的白银,像汹涌的洋流一样汇入中国。有学者把这种结构性贸易逆差戏称为 商业上的“纳贡”。这种结构性贸易逆差清朝时流入中国的盘西用银币,*图2A,促成了东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作者:admin,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