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试题答案

2025年湖北省八市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原卷

《2025年湖北省八市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原卷》,以下展示关于《2025年湖北省八市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原卷》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2025 年湖北八市三月调考试卷年湖北八市三月调考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1.C(原文中提到“中轴线的设计最初见于魏晋南北朝邺城、洛阳城,城市开始出现中轴线规划格局,隋唐长安城进一步体现中轴线对称理念”“隋唐长安城进一步体现中轴线对称理念”,是长安城,而非北京,张冠李戴;且材料一中并没有提及。)2.C(A 项“完整认知”过于绝对,原文只说“建立起一套对天地运行规律的认知”,并未说“完整”;B 项“构建了完善的天地、天人关系”无中生有,原文只说“寻找天下的中心是古人构建天地、天人关系的具有象征性的实践”;D 项“完全摒弃”错误,原文只说“大都以中心台为基点的具有创新性的营城方

2、法,不仅体现了天子择中立国的思想,也构建了一种天地间的对应关系,表达了象天法地的思想”,并未说完全摒弃了此前传统。)3.B(A 项“都会寻找”错,原文说的是“中国的一些早期都城”,C 项将天安门广场作为国家盛大典礼举办之地体现的是对传统礼制文明传承,D 项坐北朝南的布局是除了文化因素还有中国的位于北半球的地理因素。)4.论证方法:两则材料都采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2 分,一个论证方法 1 分)材料一侧重于体悟北京中轴线的文化之美、文明之魅。(价值理念、哲学思想、传承演变)(1 分)材料二则侧是通过中国古代的一些都城,探讨了“象天法地,构造天下秩序”的思想的流变。(1 分)(答出大意即可。)5.

3、价值观念:北京中轴线蕴含了中华文明深刻的价值理念,如“以中为尊”“择中立国”“天人合一”等,展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风貌。哲学思想:北京中轴线的选址和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中和”的哲学思想以及对天象运行规律的理解。建筑美学:北京中轴线的设计遵循了中轴对称的理念,建筑之间严整的对位关系被赋予了美善合一的意义。(每点 2 分,答对 3 点得满分。价值理念、哲学思想、建筑美学三个方面各 1分,简要分析 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6.D(父亲清醒后赔偿邻人损失并整理花园,是因为他内心有责任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并非害怕邻居指责、恢复形象。)7.B(运用联想的用意是表明此时“找父亲”的心情

4、。)8.提供背景:花园是小羊事件的背景,成为矛盾冲突的集中爆发点。象征意义:花园是父亲精神世界的缩影,体现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彰显主题:花园的“灿烂如初”暗示生活的延续与人性中的宽容与和解。(1点 2分,答对 2点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9.对“父亲”的崇敬。父亲和善,爱诗,爱花,在寂寞里独来独往,让“我”感到他的与众不同。对“父亲”的喜欢。父亲在沙地上画画,作诗,“我”总想对这些有一点了解。对“父亲”的疑惑。父亲醉酒打死小羊,父亲在赔偿了邻家后又那么坦然,他把花园看得比小羊重要得多,让“我”不理解。对“父亲”的同情。很少与人交往的父亲,也需要有人扶助。对父亲”的恐惧。“我”在

5、小羊事件后,感到“恐怖和悲哀”。(1 点 2 分,任意答对 3 点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10.A、C、G(A 处“曰”后必断;C 处“书”是读的宾语,所以“书”后必断;G 处“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是“至”的宾语,所以“国”后必断。)11.B(B 项中的“利”:前者是名词,吉利;后者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A 项中的“原”:前者为名词,根本、根源;后者为动词,推究。D 项中的“靡”:前者为形容词,全、尽;后者为动词,没有。)12.D(在苏轼看来,给后世带来祸患的是法家。)13.(1)怎么知道他不是想得到平安吉祥的利,而孟子却轻率地以货物钱财的利去责难他呢?(径 难、状语后置句、

6、句意各 1分。)(2)违背仁义之道而追逐利益,残害百姓来增加君王的财富,他们的学说非常浅陋,但是读书人却以此欺骗他们的国君。(趣 厚 罔、句意各 1分。厚使动用法,直译正确也给分。)14.司马迁谈的是孔子很少言利,赞同孟子的行为。王充谈的是孟子不言利,是对孟子另转话题的批判。苏轼谈的是对孟子自比禹的评价,认为孟子言有大而非夸。(司马迁由夫子罕言利者引入,赞同孟子的行为。王充抓住孟子的何必言利中的利的不一定是指利益,对孟子答非所问的批判,当然王充忽视了儒家谈利的前提:义和利这两个哲学名词是有其固定内涵的。苏轼则是针对盖以是配禹,认为是言有大而非夸,其地位可以与禹相提并论的。答出 1点 2分,2点 4分,3点 5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太史公说:我读孟子一书,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说:唉,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孔子极少讲利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所以他说为追逐自己个人的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好利的弊病都存在,有什么不同呢?材料二:孟子会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头,你不远千里而来,要拿什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作者:admin,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