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有关力学知识的解析
初高中物理知识点有着必然的联系和不同。趣搜题就为大家整理了一篇有关初高中物理有关力学知识的解析的相关问题,以供大家阅读,更多信息请关注趣搜题!
初中的受力分析,都是一维的,即研究的力都在一个方向上。比如浮力和绳子的拉力。而高中物理研究的力,大多不在同一方向上。如何来分析呢?我们有一个基础的法则,即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并在此基础上得到正交分解法。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以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由于它所受各种力作用的结果,而这些力间的相互关系也正由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反映。
所以说,许多力学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物体的受力分析。正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以及后面电磁学问题)的前提和关键。
受力分析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基本功,常用的受力分析方法是隔离法,即把研究对象与它周围的物体隔离开来,分析周围哪些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是什么性质的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并把它们一一画在受力示意图上,并进行分解计算。
具体而言受力分析一般步骤是:
(1)确定研究对象;
(2)将其他物体隔离开,判断这个物体都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3)画受力图,并进行正交分解。(有时候会用到力的封闭三角形来求解)
(4)在x与y两个坐标轴进行投影计算合力,列方程,联系题意求解。
最基础的三种力分析: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作用力。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因此,只要研究的对象是实际物体,重力就肯定存在。
弹力: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会产生弹力,但接触不一定有弹力,只有当接触处存在弹性形变时,弹力才会出现。
摩擦力:弹力存在是摩擦力存在的前提,因此摩擦力的分析应该放在弹力之后。两个相互挤压的物体间若有相对滑动,则它们之间会出现滑动摩擦力;两个相互挤压的物体间若有相对滑动的趋势,则它们间会出现静摩擦力。
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初中生学方法不当的六大成因
一、学方法不当的表现
(-)学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计划是实现学目标的保证。但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学毫无计划,整天忙于被动应付作业和考试,缺乏主动的安排。因此,看什么、做什么、学什么都心中无数。他们总是考虑“老师要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要做什么”。
(二)不会科学利用时间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的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生活安排得从从容容。而有的学生虽然忙忙碌碌,经常加班加点,但忙不到点子上,实际效果不佳。有的学生不善于挤时间,他们经常抱怨:“每天上课、回家、吃饭、做作业、睡觉,哪还有多余的时间供自己安排?”还有的学生平时松松垮垮,临到考试手忙脚乱。这些现象都是不会科学利用时间的反映。
(三)不求甚解,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指不加思索地重复,多次重复直到大脑中留下印象为止。它不需要理解,不讲究记忆方法和技巧,是最低形式的学。它常常使记忆内容相互混淆,而且不能长久记忆,当学内容没有条理,或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分析学内容的条理和意义时,学生往往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依赖这种方法的学生会说:“谢天谢地,考试总算结束了。现在我可以把那些东西忘得一干二净了。”
(四)不能形成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知识体系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反映,也就是指知识经过学生输入、加工、储存过程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有序的组织状态。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在学中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再多的知识也只能成为一盘散沙,无法发挥出它们应有的功效。有的学生单元测验成绩很好,可一到综合考试就不行了,其原因也往往在于他们没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没有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这种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科之间,对各章节之间不及时总结归纳整理,致使知识基本上处于“游离状态”。这种零散的知识很容易遗忘,也很容易张冠李戴。
二、学方法不当的成因
为什么有的学生没有正确的学方法呢?这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当然,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会对方法的形成有影响,智力水平高的学生更容易形成科学的学方法。但在现在的中小学中,学生的智力水平差异都不太大,因此,它对方法形成的影响是有限的,学方法不当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一些非智力因素上,如认识水平、动机水平、意志状况等。
以上原因分析是从学生个体出发的,是造成学方法不当的内因。除此之外,还有来自教师、家长。同学等各方面的外因都对学方法的形成产生影响,也都是造成学方法不当的可能原因。
(一)对学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不少学生在方法上听其自然,看不到科学学方法的作用和意义,没有尝到正确方法所带来的甜头,以为磨刀误了砍柴工,因而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认真研究和掌握先进的学方法。
(二)对学特点认识不足
前面讲到学方法具有适应性,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适应各阶段、各学科的学特点。这就需要学生对目前的学有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科学的方法。
较大的变化——初中的课程内容相对简单,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知识更加抽象、深入;初中生的学对老师依赖性大,老师指导也很具体,而高中生的学则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如果学生看不到这些变化,就有可能造成方法的不适应。
外语学的特点——学一门语言,需要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记,而记外语单词又是一种机械记忆,这就和其他科目形成了区别。学数学的方法就不适应于外语学。
(三)对自身的状况和条件认识不足
学方法除了要适应学特点外,还要适应个体特征。
学状况——有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太好而妄自菲薄、过于谦单,认为自己一无所长、无可救药。也有的学生因为学良好而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些不客观的认识会使学生在运用学方法的时候发生失误。如自以为是的学生在制订学目标时往往会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个性特征——每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状况、生物周期等都有不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个性。属于“百灵鸟型”的,可多利用白天;属于“猫头鹰型”的,可多利用晚上。
(四)学动机缺乏
动机缺乏的学生没有学动力,缺乏学热情,把学看成是一件苦差事,在学中没有目标,得过且过,其学行为完全是一种被动的应付。表现在方法上,必然会死记硬背、投机取巧、没有计划。一个丧失学动机的学生,必然丧失深究学方法的兴趣。因此,那些在学中无精打采、大叫“没劲”的学生,十有八九方法不当。
(五)意志薄弱
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方法时,需要一定的自制力。特别是纠正一些不良的、已经形成惯的学方法,更需要毅力和恒心。有的学生有掌握科学方法的愿望,但在运用过程中因意志薄弱而半途而废,造成有目标无结果,有计划无行动。在学上跟着感觉走,自然要省力得多,但学效果也会糟糕得多。因此,学生在运用科学学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家长或同学多鼓励、多督促、多提醒,依靠外界力量的支持来克服意志的薄弱状态。
(六)缺乏指导与训练
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学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对什么是科学的学方法缺乏明确的认识,在学中也不能自觉地加以运用。即使有的学生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学方法,也大都是走了很多弯路之后形成的,并且是零散的。科学的、系统的学方法很难在学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应该接受专门的指导与训练。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有关的学方法的指导课。作为学生自己,也应该多阅读一些这方面的书籍,积极主动地建立自己的学方法体系。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souti.cn/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