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简介
列宁简介
(1870-1924)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杨诺夫· 是 、恩格林创立的无产阶级学说及其事业的继承者。他创建了俄国布尔什维克 ,并缔造了世界上 个 主义 ,他是世界无产阶级及其它劳动 的 和导师、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朋友。
于1870年俄历4月10日(公历22日)出生在伏尔加河岸的辛比尔斯克城,即现在的乌里扬诺夫斯克。 的父亲伊里亚·尼古拉也维奇·乌里扬诺夫是一位具有 进步观点的中学教师,后来成为辛比尔斯克省国民教育厅的视察员,因多年从事国民教育的劳绩,晋升为省国民教育总监,并曾获得贵族称号。 的母亲玛丽亚· 罗夫娜是一位医生的女儿,结婚前住在农村,虽然只受过家庭教育,但由于她勤奋好学,后来仍然通过答案获得小学教师的称号。她读过许多书,并擅长外语和音乐。她十分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和品德教育,终日为他们 劳。乌里扬诺夫一家有六个孩子。 的哥哥叫 ,姐姐是安娜。妹妹奥里娅。弟弟德米特里,最小的妹妹叫玛丽娅。
聪明活泼的 从五岁就开始学习文化,九岁进入辛比尔斯克中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因品学兼优曾获得金质奖章。 的哥哥 ·乌里扬诺夫曾是喀山大学的优等生,民意 人青年小组的成员。1887年3月13日 ·乌里扬诺夫因参与谋刺沙皇 三世而被捕。同年5月20日 密。受到极大震惊的 从血的教训中增强了与沙皇 制度作斗争的决心,并坚定地说:“我们不走这条路”。17岁的 已在探索着一条与沙皇 制度作斗争的新的道路。1887年6月底, 全家迁居喀山,秋天他进了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入学不久,他因反对大学里的警察制度而被开除,并被禁止在喀山居住。一年后 回到喀山,在那里参加了当地的 主义研究小组,开始研究《资本论》。1889年5月, 全家迁往萨马拉城。1891年21岁的 以校外生的资格通过了波得堡大学的毕业 。并被授予优等生 。在萨马拉城, 组织了当地 个 主义小组,并写了最早的一篇论文:《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1893年8月, 移居彼得堡(现 格勒城)。从此,揭开他革命生涯中新的篇章。
是新型无产阶级政 的 。世界历史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俄国是各种矛盾的 点,要推翻沙皇 制度, 完成 革命的任务并进而实现 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就必须有 主义武装的无产阶级革命政 的 。 很早就说过:“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的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这成了他孜孜以求的目标。为此他努力把 主义和俄国的实践相结合,为建设一个无产阶级的革命政 而斗争。1895年秋,在 的 下,彼得堡所有的 主义小组联合成了一个统一的 组织,并命名为“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这个斗争协会是以群众性工人运动为基础的革命的 主义政 的萌芽。它只活动了不长的一段时间,以 为首的一批骨干就被逮捕了, 先是被监禁,后被流放西伯利亚。在流放期间 总结了该协会的斗争经验,用以指导俄国 主义政 的建设工作。1898年3月初,当 还在流放地时,俄国的一批 主义者就召开了 次 的代表大会,宣告了俄国 工 的建立。以 为首的流放者 宣布加入 工 。事实上“一大”并没有把 真正建立起以来。在委员会中经济派占据了优势,一大后,组织上更加涣散、 上更加动摇、思想上更加混乱,经济派成为建 的主要障碍。1900年 创办的《火星报》和1901-1902年期间他写的《怎么办》一书,粉碎了经济主义。1903年7月在俄国 工 召开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 纲和 章。在讨论 章时, 内产生了尖锐分歧。诞生了以 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和以马尔托夫为首的孟什维克。第二次代表大会之后布尔什维克同孟什维克推行的机会主义组织路线和策略路线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
1905年俄国革命爆发后,在 的 下召开了 的第三次代表大会,制定了布尔什维克在这次革命中的策略。在革命日益走向 的11月上旬, 从国外回到了彼得堡,以加强对布尔什维克 委员会和彼得堡委员会的 工作。在斗争紧张工作繁忙的日子里, 还十分关注 的 报《新生活报》的编辑出版工作。他参加该报编辑部的会议并撰写文章,宣传 的策略思想。使这份报纸在 的生活和革命斗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1905年12月当莫斯科工人举行武装 时, 赞扬了工人们的壮举,并 彼得堡的工人支援他们的斗争。莫斯科工人 失败后, 又及时帮助他们总结了经验教训,鼓舞他们的斗志。1906到1907年 仍在国内坚持斗争直到1907年的12月才被迫离开俄国。
1917年二月革命后, 结束了长期的 生活于4月3日(公历4月16日)回到了俄国。针对俄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在 的“四月提纲”中,为 和无产阶级制定了从资产阶级 革命过渡到 主义革命的纲领和革命和平发展的策略路线,接着,他在布尔什维克 第七次代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又进一步发挥了“四月提纲”中的原理,从4月到7月90天的时间里, 一面 委员会的工作,一面直接指导《真理报》编辑部的工作。先后写了150多篇文章和几本小册子,宣传布尔什维克 的策略方针,从而武装了布尔什维克,增强了他们对革命的必胜的信念。
是十月武装 方针的制定者和 主义革命胜利的 者,1917年7月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 的 和接踵而来的对布尔什维克的打击,使俄国的 形势发生了根本改变,“七月事变”打破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革命和平发展的前途已经断绝。 也被迫转入地下,在拉兹里夫湖畔的草棚里,继续指导着革命斗争并撰写《 与革命》一书,8月9日 离开俄国到达芬兰,继续完成了《 与革命》的写作,并关注着国内 形势的发展。科尔尼洛夫叛乱的迅速被粉碎,使国内阶级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布尔什维克的威信大为提高,很快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苏维埃中占据了优势。 分析了新的革命形势,在9月12日到14日给布尔什维克 委员会、彼得格勒委员会和莫斯科委员会写的两封指示信里,明确提出了通过 把政权转归苏维埃以建立无产阶级 的新方针。为了便于加强 ,10月7日 从芬兰秘密回到彼得格勒。他起草了由 全会通过的武装正义的决议,并指导了 的准备工作。10月24日夜间 到了斯莫尔尼宫,亲自担负起指导 的重任。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革命工人、兵士和水兵执行了 的战斗命令。深夜攻下了冬宫,宣告临时 已被推翻,无产阶级掌握了 政权,从此,开始了 主义的新纪元。
不仅胜利地 了俄国革命,而且指导和鼓舞了当时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他的倡议下创建了 ,他亲自主持了 的成立大会, 了二、三、四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从二大起任执行委员。
是 主义建设的指导者。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主义的理论 次在一个农业占优势的落后 里变为现实。在这样的国度里如何建设 主义是一个新课题。苏维埃 制度和 制度为发挥 群众的才智,建设 主义 开辟了巨大的可能性,以 为首的布尔什维克 俄国 经过浴血奋战,打败了资本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了白卫匪帮的叛乱,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并及时总结了经验教训,把 和 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并制定了适合俄国国情和符合经济规律的新经济政策。 坚信俄国有一切必要的和足够的条件建成 主义 。在他的 下,拟定了纲领性的 电气化 ,提出了 主义工业化的任务,以奠定 主义的物质基础;拟定了通过农业合作社和农业机械化以改造分散的小生产者,并吸引他们参加 主义建设的 。 高度重视文化教育工作,他把发展文化教育,进行文化建设 时代的主要任务。他强调说:“在一个文盲的 内是不能建成 主义 的”。 所说的文化建设包括扫除文盲、普及文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造就经济建设及其他方面的专门人材。提倡 主义道德风尚,改变愚昧不文明等广泛的任务。在经济文化建设中, 经常提醒 的组织和干部要充分发挥教师和专家的作用,检查在使用和团结专家方面存在的问题。
是发扬 主义 、克服 的积极倡导者。他对苏维埃 机构中的拖拉作风、文犊主义深恶病绝,认为它是阻碍 主义事业前进的“敌人”之一。 是改革 的推动者,在他看来,要有效地克服官僚它义,就必须改革 ,使其密切地联系群众,选拔 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到重要的经济岗位上去,还要建立起明确的职责和 检查、监督制度,对于因 造成重大损失者,应分别情况给以处分,而克服 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广大 群众的文化程度。
极端厌恶个人崇拜。他认为工人 不是天使,不是圣人,而是普通人。他坚信:“千百万创造者的智慧,却会创造出一种比最伟大的天才预见都还要高明得多的东西。” 十分谦逊质朴、极端关心 的事业,模范地遵守 的集体 原则,经常作自我批评,随时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一向反对突出他个人。他多次拒绝艺术家为他绘制和塑造肖像,也反对人们为他祝寿。1920年4月23日,俄共(布)莫斯科委员会为 五十寿辰举行了晚会,他故意推迟到晚会快结束时才到场,他在答词中首先表示“感谢你们使我没有听祝寿演说……让我们今后根本免去这种祝贺仪式”。歌功颂德的陋习是和 格格不入的,他语重心长地说:“一些政 在它失败和衰落之前,往往会骄傲自大”,“我希望我们无论如何不要使我们的 落到骄傲自大的地步”。
是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革命事业的无产阶级的 ,他不知疲倦的和长期紧张的 活动,以及 革命 暗杀造成的创伤,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从1922年上半年起,便身患重病。1924年1月21日,便与世长辞了。他的逝世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 最沉痛的损失。他为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永垂青史。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souti.cn/117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