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众长 名校联考 智传天下·2024届高三总复习·月考卷(一)历史(XS4J)试题,目前趣答答案已经汇总了博采众长 名校联考 智传天下·2024届高三总复习·月考卷(一)历史(XS4J)试题的各科答案和试卷,更多趣答答案请关注本网站。
教学全国@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札记了宗族团结;等等。(4分)消极:儒家倡导“人治”,重视统治者的作用,强调“皇权至上”,却忽视了老百姓个人的自由,严重束缚了中国古代法制思想的发展;儒家文化中渗透着“德治”思想,过于强调“德治”会使得古代封建社会的道德主义泛滥,泛滥的道德主义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束缚了人们的行为,影响了古代法制的发展进程;等等。(4分)(2)作用:促进了近代法律知识的普及;有助于人们法律素养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法治化进程;等等。(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对于西方帝国仍然皆称为“夷”。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统治内部开始出现了“洋务派”。自此,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开始有了相对平等的称呼一“洋务”(在这里代指一切与外国相关的事务)。从外交机构设置来看,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涉外部门只有礼部和理藩院,他们分别办理海道和陆路往来的各国事务。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为应付对外通商口岸的开设,新增了“五口通商大臣”一职。1861年2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成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外事常设机构。与此同时,各国派使驻京的要求也得到满足,这些外国使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外交上代表各自国家督促清政府履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68年,清政府派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向欧美各国派出的正式外交使团,继而又设立了一批驻外使馆。摘编自孙瑜鑫《从“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看近代中国外交的转型》材料二通过几十年来的不懈努力,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内政发展,外交繁荣,中国以越来越自信的姿态沉着地应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展现着大国外交非凡的生命力和伟岸的大国形象。但中国的大国外交并不意味着“国强必霸”,不会给周边国家和地区带来冲突乃至战争,在立足国内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同时,中国正着力于以自己的方式不遗余力地带动世界人民一同奔向繁荣昌盛。摘编自邵程《和平发展的大国外交》(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政府外交转型的表现及其原因(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正着力于以自己的方式不遗余力地带动世界人民同奔向繁荣昌盛”的措施及其意义。(7分)答案:(1)表现:对西方国家的称呼从“夷”转变为“洋”;设立外事常设机构一总理衙门:派遣外交使团,建立驻外使馆。(3分)原因:适应西方列强侵略的需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外交近代化趋势的推动;等等。(1分)(2)指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进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道路;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推动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等等。(3分)意义:有利于扩大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有利于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等等。(4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唐朝中期的两税法,明朝中后期的一条鞭法,清朝前期的摊丁入亩,堪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三大里程碑。建中元年(780年)正月,唐德宗下令正式实施两税法:“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两税法的实施扩大了税源,简化了手续,增加了财政收入,更重要的是为赋税制度确立了56【23新教材DY·历史-R-选择性必修1-QGB】
[db:内容2]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souti.cn/117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