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趣搜题

云南省曲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

云南省曲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

云南省曲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以下展示关于云南省曲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含解析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云南省曲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考生注意: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下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论语中孔子的正义观主要是通过“道”“义”“礼”等词表现出来的。与柏拉图相似,孔子在讨论“道”义”“礼”等有关正义的问题时,也

2、既包括君子个人道德方面的正义,又涵盖诸侯国政权合法性方面的正义。他认为,当君子都以“义”作为做人行事的原则,处处不违背“礼”时,有“道”的社会才能够建成。这与柏拉图从个人正义能够推广到城邦正义的观点是一致的。个人伦理方面,孔子认为,人是有等级的,而有道者和无道者、君子和小人、士和鄙夫等是最简单最明显的等级划分。阶级之间并非不能流动,而是“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之人那里可以匡正自己。“义”是君子为人处世的根基,“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然后才能在行为上表现出“礼”,遵守符合其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如果做到了“义”,那么就遵从了人之本体的正当性,便实现了个人的正义

3、了,正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同时,君子要注意去遵从“道”的要求,以“道”作为修身立世的信仰,“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到了国家层面,孔子认为“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也就是,符合正义的国家,其制礼作乐、兴兵攻伐都由天子来定夺,而不符合正义的国家则由诸侯来定夺。可以看出,孔子所谓的“正义”是基于秩序之上的,符合“礼”的要求才具有合法性。孔子对于政权正义性和合法性的思考尤其体现在他对圣人德政的肯定与赞扬中。而这种“有道”需要通过因袭三代“礼”之精华来达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论语卫灵公)有道

4、的统治者“为政以德”,不仅以德得天下,更是以德治天下。在论语泰伯篇中,孔子盛赞尧:“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盛赞舜、禹:“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可以看出,统治者是否具有足够的德性也是孔子判断国家是否符合正义的重要指标。(摘编自王菁菁柏拉图与孔子的正义观:比较与启示)材料二: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提出“均、和、安”的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我们认为,根据“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5、,论语季氏原文可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和,不患倾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贫”意为“财富贫乏”,“均”意为“各得其分”,“寡”意为“人口稀少”,“和”意为“社会和谐”,“倾”意为“政权倾覆”,“安”意为“民安邦宁”。孔子认为相比担心财富贫乏、人口稀少、政权倾覆,更应担心财富分配的不均衡、社会关系的不和谐以及人民生活的不安定。无论论语季氏是否具有错漏补缀存疑的问题,结合孔子对冉求说教的背景,其体现出的正是孔子深谙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诉求。“均”要求财富分配“各得其分”,以此缩小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公平,实现社会之“和”。但孔子认为此时所达到的“和”之深度仍然不够,进而提出“寡

6、”的问题,即人口数量的问题。但孔子并不担心人口多寡而威胁到“和”,相比人口数量,他更担心人口质量,确切地说,是人的内在道德问题。所以,“和”的要求不能只停留于等级分配正义的经济社会之“和”,要从经济社会之“和”上升到道德社会之“和”,即进一步深化到内生道德正义层面。在这个意义上,“和”之高度在于“中庸”,“和”之根基在于“仁性”,以“仁”界定社会秩序的合理性,以“仁”肯定固有人性的平等性。但是,孔子认为具有高尚德行的人民还未达到“安”的程度,想要达到真正的“安”还需要从内生道德需求之“安”落实到外在物质需求之“安”,所以,必须坚持“藏富于民”的民本经济正义,鼓励人民自由生产,保障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民富则国富,国富则民安,本固则邦宁。可见,从孔子“均、和、安”的思想中提炼出“各得其分”的等级分配正义、“崇仁尚中”的内生道德正义和“藏富于民”的民本经济正义,均内含公平正义的思想意蕴,均是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因此,对孔子“均、和、安”的思想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souti.cn/136759.html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