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025届高考常见地理效应(共12个)
高中地理2025届高考常见地理效应(共12个),以下展示关于高中地理2025届高考常见地理效应(共12个)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高考地理常见地理效应01.焚风效应翻越山坡的暖湿气流,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大气中的水汽凝结降落差不多;到背风坡,随着气流下沉,海拔变低,气温升高,空气变得既高温又干燥,此现象被称作“焚风效应”。“焚风效应”在地球上热带、温带的山地屡见不鲜,甚至可找到主要由“焚风效应”影响形成的荒漠,如南美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沙漠。我国不少地区都有“焚风效应”,例如偏西气流越过太行山下降时,位于太行山东麓的石家庄就会出现焚风效应。据统计,出现焚风时,石家庄的日均温比无焚风时增加10左右。02.绿洲效应在沙漠地区,只要有水源,水分与空气混合,就能降低空气温度,提高相对湿度,这种水分与空气混合产生降温加湿的结果与沙漠
2、中绿洲的形成十分相似,因此称之为“绿洲效应”。如在热带大陆西岸,有寒流经过的滨海地带(北美的加利福尼亚寒流、南美的秘鲁寒流、北非的加那利寒流、南非的本格拉寒流的沿岸等地区),这一带多雾,气候虽干旱降水少,但由于“绿洲效应”,相对湿度大。03.盆地效应在盆地内部的地表,炎热的夏季,常因地势低,空气密度大,稠密的大气阻挡了地面热量向高空的辐射冷却,加之周围高中间低的地势不易散热,使气温升高。如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155米)有“火洲”之称,是我国夏季最高气温出现的地方,七月份平均气温为33,那里极端最高气温曾达到49.6。在寒冷的冬季,常因冷空气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顺山坡下滑至洼地底部汇集,使底部气
3、温低于周围坡地。如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奥伊米亚康成为北半球的寒极,曾达到71的低温,就是位于封闭盆地。以上现象谓之“盆地效应”。04.高原效应在面积较大的高原上,其上空空气密度小,白天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形成气温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地势愈高,这种特点愈明显,谓之“高原效应”。如我国青藏高原,这种“高原效应”强烈,才形成了藏族独特的服饰藏袍。藏袍大多是右衽大襟,长袖宽领,用飘带扎腰。夜间气温很低,可以将双手藏在袖中;晨后气温渐渐升高,右袖可以脱下来搭在肩上,以便劳作;到了中午,气温很高,可以将双袖脱下,围在腰间。05.狭管效应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souti.cn/136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