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趣搜题

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以下展示关于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湖北省2024年春季高二期末考试语文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材料一:今天,世界生态文学园地郁郁葱葱,枝叶繁茂,让人眼花缭乱,但如果我们细心品鉴,就会发现规整园地的三条基本原则,即生态学原则、具身性原则和环境公正原则。所谓生态学原则,指的是生态学相互联系和万物共生平等的信条。人类成为生态共同体中的普通成员或公民,既不比其他物种高贵,也不比其他物种低贱,是共同体中相互依存的同伴,是漫漫自然演进过程中的伴侣。伴随着工业技术革命的全球蔓延、世界生态形势的持续恶化以及生态学科学的发展,生态文学家们的生态学意识逐渐增强,由朦胧变得明晰,他们甚至直接在生态科学原则的影响和指导下进行生态文学创作。从总体上看,20世纪以来的生态文学处处透露出浓郁的生态科学精神。在这些生

3、态著作问世之初,大众一般都将其看成生态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就是如此。具身性原则指的是生态作家们通过对人物肉身和非人类自然存在物身体的描写,凸显人和非人类存在物身体的生物性和跨身体性特征,揭示二者之间的相似性或共性,从而将人放归自然世界,以抵御人的中心性。该原则旨在明证人与非人类世界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承认和尊重非人类身体的他者性,以强调人的生态责任。对于非人类自然之具身性的描写,往往采取二重书写手法,即突出表现其物质性或生物性和精神性的共在现象。许多少数族裔生态文学家不仅重视自然的精神性,而且还特别看重它的神圣性。在他们的眼中,自然是天、地、神、人共栖的世界,因而伤害自然必遭报应。生态文学家,

4、尤其是传记体生态文学家和生态诗人及其著作中的人物,几乎总是身体力行,融入自然,用肉身去接触自然、感受自然,而后凭自己的直接经验,甚至遭遇自然时所留下的“伤痕”去确证自然世界的实在性、先在性、第一性和不可还原性,从而能更深刻地感悟自然,提炼出有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沉思考。如果说生态学原则和具身性原则是生态文学家用于处理人与非人类世界间关系的两条核心原则,那么环境公正就是他们探寻如何在人与非人类世界的关联中实现普遍社会公正之路径的原则。具体而言,环境公正既反对一国内因种族、性别、阶级、文化、信仰及地域的不同而导致在环境资源、环境负担和环境责任等方面的分配不公和环境政策上的歧视性现象,也反对一切形

5、式的国际环境不公和环境歧视,拒斥一切形式的环境剥削和环境压迫。当然,由于作家自身的文化视阈、生存境遇及个性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大多仅侧重于种族、性别、阶级、文化、信仰及地域等范畴中的某个或几个侧面,但也因此凸显了自己的创作特色。总的来看,环境公正议题的复杂性在当代生态小说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揭示,也借助小说最为充分地说明了“生态”与社会之间纠葛的庞杂性和解决生态问题的艰巨性。(摘编自胡志红生态文学:缘起、界定、创作原则及其前景)材料二:中国生态文学肇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转型期。此期间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在公众对生态问题有了更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今天,这些作品对进一步深入思考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的伦理尊严、人类的生态责任等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启示作用。短暂四十年内,我国的生态文学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获得了令人瞩目的长足进步,逐渐成为中国文学新的生长点,形成勃兴局面。不过,我们在为生态文学创作兴盛发展欢呼的同时,也要警惕某些打着“生态文学”旗号,却没有真正深入生态现实中去,仅靠“书斋式”的想象替代对生态困境复杂成因的直切观察,使作品脱离生态现实的现象。这些应被生态文学作家抵制。另外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生态文学的“返祖”,即主张从人类中心走向自然中心的极端化倾向。这类写作者则一味沉溺于自然,反对现代文明与改造自然,过分宣扬和依赖中国“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命意识,在作品中传达“虚静”“无为”“不争”等价值观。诸如此类制作出来的“文学”,只是取巧地贴上“生态”的时髦标签,使得生态文学作品千篇一律。最终,读者对生态文学作品失去了热情。文学创作从来不是闭门造车,一旦脱离了现实,那么无论语言多么富有诗意、故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souti.cn/138106.html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