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九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哈九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以下展示关于哈九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哈尔滨第九中学校 哈尔滨第九中学校 20242025 学年度高三上学期 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卷 学年度高三上学期 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卷(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分值: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3 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17 分)【15 题答案】【答案】1.A 2.C3.C 4.句为设问,能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强调寻常事物具体名称的重要性。句为反问,能增强语气,更加鲜明地表明不明辨事物具体的名字并不会影响生存和交流,但“无用之名”具有审美意义。5.“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反映了诗经认知名物的作用。这一主张有利于区分物类自然属性、建构抽象伦理象征意义,建立社会秩序。有利
2、于连接具体的物,重现真实的存在过的生活世界。有利于安放人的活动与感情。(或彰显审美、娱乐价值。)(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6 分)【69 题答案】【答案】6.A 7.B 8.“火线”是父亲传递战争指令和捷报的电话线;“火线”是父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与敌人交锋的前线;“火线”是儿子勘探石油的最前线;“火线”是坚守、担当和牺牲的革命精神。9.回忆与现实交织。将父亲对革命经历的回忆和儿子勘探油田的现实交织在一起,打破时空限制,使情节具有跳跃性。采用对话的叙事方式。以父亲与儿子聊天对话的方式展开情节,使叙事集中,便于引发读者共情。语言富有诗意。用词形象鲜明,如“舔舐”“一股股”“麻酥酥”等词,
3、表达形象,富有诗意;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1014 题答案】【答案】10.CEG 11.C 12.A13.(1)等到窦婴、袁盎进言。皇上就命令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处死。(2)只 因 他 一 心 想 保 全 自 身,而 惹 得 皇 帝 不 高 兴,奸 臣 能 够 趁 着 君 臣 隔 阂 钻 了 空 子。14.晁错未能准确预料强大的七国起来反叛,当祸患发生时又不能像大禹治水一样从容不迫地去治理,最终导致失败。晁错一心想保全自身,当七国反叛时,他主张让景帝御驾亲征而自己留守京城。导致君臣离心
4、,招致杀身之祸。(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1516题答案】【答案】15.C 16.“举头西北浮云”和“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的对比。开篇直写国家危急存亡的形势。西北被浮云遮蔽,暗示中原沦陷金人之手。结尾停船系缆却渲染了一派悠闲和平之景。“夜深长见,斗牛光焰”与“潭空水冷,月明星淡”的对比。表现出传说和现实的巨大反差,这也是词人收复失地壮志和外界无人理解的矛盾。“待燃犀下看”与“风雷怒,鱼龙惨”的对比。想要“燃犀下看”寻找宝剑但是却怕“风雷怒,鱼龙惨”。表现收复失地的壮志遭遇了小人的阻遏。也暗示了诗人遭受朝中奸佞的诋毁与诬陷。“过危楼,欲飞还敛”与“元龙老矣”形成鲜
5、明的对比。过高楼(古代的危楼是指高的楼台),本想飞去但还是收敛作罢,身体精神都已感到疲惫。诗人老当益壮,想要建立一番功业。却又因现实的打击而自敛锋芒。运用对比表现出诗人的无奈和自嘲。(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8 分)【17题答案】【答案】.人而不仁 .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三、语言文字运用
6、(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3 小题,9 分)【1820题答案】【答案】18.C 19.B 20.“天真”与“诚恳”互换位置;“诚恳”后的分号改为句号;“也会终生受用的”改成“而且会终生受用的”。(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2122题答案】【答案】21.A.每段就是一个兵种(一支队伍、部队)B.本身不懂选择与安排(布局)C.围绕主旨(重点)进行选材(剪裁)很重要 22.示例一: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写窦娥的反抗,却只拣选了窦娥临刑时发出了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的情节。示例二:曹禺在雷雨中写周朴园的冷酷无情,却只拣选了他为了自己的利益用金钱收买罢工工人,甚至不惜开除自己的亲生儿子的情节。示例三:老舍在茶馆中写王利发的谨慎,却只拣选了他在茶馆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并不时提醒茶客“莫谈国事”的情节。四、写作(60分)【23题答案】【答案】例文:需求是发明之母 对光的需要造就了灯的出现,对知识的渴望打开了书的大门,对冷暖的需求从而有了衣物,故以我观之,需求是发明之母。从古至今,需求都如一盏明灯指引着发明的道路。古时大雨倾盆,沾湿衣襟,因而成就了伞的出现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souti.cn/138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