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试题答案

巴蜀中学高2026届8月适应性月考(一)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巴蜀中学高2026届8月适应性月考(一)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以下展示关于《巴蜀中学高2026届8月适应性月考(一)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巴蜀中学高 2026届 8月适应性月考(一)历 史 试 卷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 100分,考试用时 9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与二里头遗址出土玉璋、石璋相同或相近的遗物在南自广东、福建,北到长城地带,西起黄河上游与长江流域上游的四川

2、盆地,东达东部沿海广阔地域多有发现。这可能表明夏朝 A.疆域辽阔 B.对各地进行直接管理 C.王权强化 D.政治文化的影响力强 2.据学者研究,我国古代的“龙”应该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内容:一是,“龙”的形象源于星象;二是,“龙”应该有降雨功能;三是,“龙”有对“水”的管控功能。据此可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是 A.“龙”是神化皇权的产物 B.我国古代的天文学世界领先 C.“龙”是洪水传说的产物 D.“龙”与早期农业紧密相关 3.有学者指出,商周文化上承仰韶、龙山、二里头文化的军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色,重点发展王权,从而保证了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文明的延续,也避免了像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那样,因突出神权、崇尚祭

3、祀造成财富巨大浪费而过早夭折。该学者意在表明 A.商周时期已经建立专制王权 B.商周政治神权色彩淡薄 C.政治理性有助于文明的延续 D.神权政治注定命运短暂 4.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其铭文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下曰:余其宅兹中国”。“中国”位于 A.关中平原 B.成都平原 C.汾河谷地 D.洛阳盆地 历史第 1 页(共 8页)5.有学者研究指出,春秋之卿,若不是被杀或者放逐,大多任职终身,或者一直到他自愿退休归老为止。而战国时期的卿相大多既无一定任期,也不是终身任职,更迭更为频繁。这反映出 A.国君权力逐步增强 B.国家分裂程度加深 C.官僚政治普遍确立 D.社会性质根本变化

4、 6.西汉刺史平时“巡行所部郡国”“居无常治”,岁尽“还京师奏事”。有所举劾,得由政府另行派员案验,然后黜退。东汉刺史则常驻在其州部内的固定治所,不再诣京奏事;且其权力亦不再限于举劾,并能对所部郡国官吏径行黜免。这种变化 A.导致地方势力扩张 B.成为三国分裂局面形成根源 C.推进监察体系完善 D.实现了整顿地方吏治的初衷 7.根据汉书记载,武帝“兴太学”,置五经博士,招收学生。太学规模逐渐扩大,学生增多,由武帝时期的几十人,至成帝时已经增至 3000 人,到西汉末年,太学生增至 10800 人,学生宿舍有“万区”之多,太学生日渐活跃。这种现象 A.推动儒学确立官方正统地位 B.直接引发“党锢

5、之祸”C.解决了西汉官员选拔的需求 D.有助于官方意识的传播 8.史记乐书记载“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晋人阮籍在乐论中说“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性,体万物之生也”。认为音乐可以使“男女不易其行,君臣不犯其位”。这种变化可佐证 A.传统儒家乐理遭到摒弃 B.道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C.儒学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D.儒道思想矛盾尖锐不可交融 9.十六国时代,少数民族统治者都自认其族群源自于黄帝。比如北魏皇室是来自大兴安岭的鲜卑人,415 年明元帝却在桥山派使者“以太牢祠黄帝庙。至广宁,登历山,祭舜庙”。这表明 A.少数民族汉化完成 B.少数民族对华夏国家的认同加强

6、 C.民族矛盾完全消失 D.少数民族起源认识趋近历史真实 历史第 2 页(共 8页)10.下表是关于南北朝到隋代的三则史料,根据下列史料可推知 史料内容 史料出处 史料一(南朝宋)“江南之为国盛矣,良田美畴,连畛遍野”宋书 史料二“开皇十四年(594 年),关中大旱百姓就食于洛阳,死者相枕于路”。隋文帝曾亲率臣民“东迁就食”隋书食货志 史料三(隋初关中)“泾水一石,其泥数斗”新唐书 A.经济重心已经移至南方 B.关中已经完全不宜建都 C.大运河修建具有必要性 D.“开皇之治”的虚假性 11.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唐代“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这种现象折射出 A.货币经济的发展程度较低 B.唐代封建赋役沉重 C.唐代赋役征收以实物为主 D.均田制已走向崩溃 12.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供养人(古代佛教事业的赞助人)画像逐渐从壁画的四部下部、龛沿、龛下、中心柱下部四面等次要位置上升到甬道等比较显耀的位置。供养人物形象也逐渐变得高大起来,甚至出现比佛像还大的现象。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A.敦煌地区佛教信仰逐渐淡化 B.佛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作者:admin,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