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试题答案

(一检)漳州市2026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一检)漳州市2026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含答案)x》,以下展示关于《(一检)漳州市2026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含答案)x》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漳州市2026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 文 试 题本试题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阅读(72分)(一)阅读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材料一: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有过三次大众文学运动。第一次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其提倡的新白话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是“人的文学”,是“平民的文学”。但这场自上而下的文学运动,作者和读者限于城市的大小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距离和隔阂。第二次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左联提出的“文艺大众化”运动。彼时民族危机严重,文艺大众化担负着拯救国家、唤醒民众、实现民族独立的艰巨任务。但由于时局的艰难、理论的混

2、乱与思想的激进等原因,最终半途而废。直到1942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才真正解决了文艺大众化的问题。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展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既然是人民的文艺,就应该“以人民为中心”,贴近时代,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内容。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已经深入人心。“新大众文艺”即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生动诠释。“新大众文艺”是一场创作者的革命。创作者无须再像纸媒时代那样,苦心孤诣地构思写作,

3、等待发表。新时代的所思所想,或键盘输入,或音像录制,须臾之间,心中块垒得以纾解,脑中所想得以倾吐。无论身份,不论阶层,门槛消弭,圈子打破,人人皆可为作者,老少皆可成博(播)主。外卖小哥在送外卖的间隙,写下赶时间的人;打工小哥开起“诗歌商店”;保姆、保洁、保安、木工、电工、瓦匠等平凡职业者的呼喊与呼唤,欢笑与泪水,焦虑与等待,失望与希望,汇成新时代的“新工人文学小组”,“活出了价值、尊严、自信,让人感到一种既有疼痛也有坚韧,蕴含着未来和希望的感动”。与此同时,在与读者的双向互动中,他们超越了个体,获得了集体认同,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彻底质变。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第 1 页 (共10

4、页)“新大众文艺”是一场文体革命。它打破了五四新文学以后形成的小说、诗歌、散文与戏剧的四大文体的规范和划分。除了文字之外,创作者运用网络链接技术,将图像、表情包、声音、色彩等一切觉得有关的元素插入,从而形成了超文本、多主题、多媒体的全新的大众文艺审美特质。同时, “新大众文艺”也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学科以及“文史哲”大类的学科限制,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民俗学、动植物学,以及理、工、农、医、牧、商等学科中的活态文化,通过大众和网络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界融合,并激活和创造出了富有生命力的新文艺形态,满足了普通大众迫切的精神生活需要。“新大众文艺”是一场语体革命。它打破了五四新文学以来形成的语体规范和

5、修辞规范,体现出更加广阔的张力和创造力。新词汇、新表达、新修辞被广泛吸纳,语汇朝着更丰富、更生动、更多元、更精确的方面发展,时代性、民族性、全民性、灵活性等社会属性和音乐性、情感性、形象性等艺术属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和开掘。“新大众文艺”是一场阅读革命。阅读者可以自由选择、自由阅读,也可以自由评论,甚至加入创作,从传统的静态沉浸式阅读模式,转变为动态交互式阅读模式。移动化、场景化、交互化,成为“新大众文艺”最为显著的阅读特征。“新大众文艺”开启了全新的“全民文学”模式,实现了“人人皆可当作家”的文学梦,拓展了传统文学的边际,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自主性和包容性,也为文学最为本质的“虚构性”“

6、想象性”“创造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最大可能。(摘编自延河编辑部新传媒时代与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材料二:就文艺创作而言, “怎么写”固然重要,但“写什么”“谁在写”也同样重要。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文学写作越来越纯化为一个“怎么写”的艺术问题,作家们热衷于各种语言变革、形式实验、叙事探索,写作上花样翻新,那时的口号是,重要的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不可否认,对“怎么写”的重视,确实为中国文学补上了关于艺术本体的重要一课,但过度偏重技巧和修辞的后果,也容易使文学流于纸上的游戏,而缺一些来自生活和生命本身的那种直接、粗粝、苍茫的力量。新大众文艺的出现,可以解读为是一种由经验出发的、自下而上的写作变革,是一次从“怎么写”到“写什么”,以及“谁在写”的变革。这些新的写作者,并非为了写作而去体验生活的,他们本身就是这种生活中的一部分。在这种周而复始的生活中摸爬滚打了多年,一个动作、一种场景、一次内心活动、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第 2 页 (共10 页)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作者:admin,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