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西北狼教育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学情诊断(开学考)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详解)
《重庆市西北狼教育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学情诊断(开学考)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详解)》,以下展示关于《重庆市西北狼教育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学情诊断(开学考)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详解)》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2025年学情诊断高三年级语文试题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孔子十分重视诗教,因为他认为诗的社会作用是很大的。论语阳货篇有相关说明,这就是 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对此,研究者一般都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解释孔子对诗的社会作 用的看法。我认为如果深入研究的话,对于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也完全可以从心理学的角 度来加以解释。因为“兴、观、群、怨”说最终是要解决文学的社会功能问题,但是,这种社会功能 必然要通过对人的心理力量的激发,才有可能实现。离开了人及其心理的变化,文学的社会作用无 从发生。诗可以“兴”。“兴”是什么意思?这
2、里的“兴”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兴”,则有较密切 的关系。“兴”的原义是“起”(见说文解字),“起”与“立”的意义相近,因此作为诗的“兴”,是说不能把学诗停留在学习语言技巧和知识以及“专对”的本领上面,还必须从诗的学习中获得对人 自身感情的助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朱熹把“兴”解释为“感发志意”(四书章句集注),意思是说 诵读诗歌可以使人的感情激动、精神振奋。那么为什么诗会有这种作用呢?朱熹又把“兴”解释为“托 物兴辞”(诗传纲领),孔安国贝比把“兴”解释为“引譬连类”(见何晏论语集解孔安国注)。如果 我们把这三种解释联系起来思考,那么我们对“兴”可能就有一个比较准确的理解。首先,诗必
3、须“托 物”“引譬连类”,有形象,有联想的空间,而不是抽象的说教;其次,人们诵诗过程中通过对形象 的体会和联想,受到启发和感悟,从而使感情、意志和精神振奋起来,使人得以“起”,得以“立”。所以“兴”的意思是指诗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对人的情感激励鼓舞。孔子的“兴”的观念既考虑到诗的形 象性特征,又强调了诗的感情特性。对于“兴”,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培养人的情感力。我的理由是,既然把“兴”训为“起”,实际上可以把“兴起”连起来解释。论语中的“兴于诗”,孟子中的“奋乎 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都是偏重情感发动的意思。所以“兴”可以说是孔子对情 感力量的关心。他认为诗三百篇表达了人类丰富的情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作者:admin,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