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趣搜题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以下展示关于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绝密启用前高一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论语述而篇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学界对“游于艺”的解读历来争论最多,但整体而言均不离对“艺”之对象或具体内容的把握,如有以“六艺”之“

2、礼、乐、射、驭(御)、书、数”代指“艺”者;有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代指“六艺”者;更有甚者认为,论语本属于语录体,“游于艺”很可能是孔门弟子在记录时,由于“游于义”的音同而字异所造成的错讹记录,以此,整句便成为“道、德、仁、义”的顺解,等等。这些解释当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若我们转变一下思路,把重点放在“游”所蕴含的生活样态方式上来品察,则会有更多鲜活有趣的价值发现。其一,“游”具有审美教育的“特性”和态度。孔子学说之所以成为千年儒学且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世界性影响,最根本原因在于他的伟大教育思想而非政治主张学说。因此,孔子的第一身份是教育理论家。作为“职业”教育者,必须明确教育的核心

3、内容(教什么)、教育理念(怎么教)和最终目标(为什么要教),对此,有学者指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可视为孔子教学总纲。这个解释比较中肯,但其重点仍在“艺”之内容层面的确定上,而对“游”的教育“特性”语焉不详。“游于艺”之“游”的审美教育“特性”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审美基于“具体的人”之完善,进而推进“整体的人”之和谐。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具体的人”既是基本出发点,也是检验教育目标是否实现的落脚点,因此,教育必须重视“具体的人”的人格健全和完善,只有从“具体的人”出发,才能达到“整体的人”全面提升而最终实现社会和谐,这是发挥教育同心圆效应的重要方式,也是孔子重视教育在政治教化中的

4、根本原因所在。另一方面,审美教育应该是“具体的人”之快乐愉悦的体认过程。在孔子看来,学艺并非如后来者所描述的那样,必须经历“学海无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来”之“苦”,而更可能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愉悦状态。以“游于艺”所形成的“游学”传统,也特别强调在学的过程中体会畅游的乐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其所强调的具体艺术门类教育均可视为“游于艺”的具体注脚。其二,“游”借于物而不滞于物。子曰:“学则不固。”(论语学而)这既指学习方法,更是学习态度。“游于艺”倡导不拘泥具体对象的涵泳之道,当然这并非说学习的具体内容不重要,而毋宁指出,“游”虽以具体内容为基点为中介,但最终又

5、必须超越具体内容或不必局限于特定形式。比如,“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在此之“学”就非具体门类之学,与“游”不滞于物的意脉相通。对于教育活动而言,必须重新激活思与学的互动之游关系,避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僵化现象。所以从学到思,从学到习,均是借助于具体对象又超越于具体对象的自我之游。“游于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自由与超越之道,以此,中介即目的,过程即目的。若深陷于“知识”泥沼之中,成为某一“专业”知识的“偏执者”或技艺的“殉道者”,则最终从根本上泯灭个体心性自我完善的契机,阻隔个体回归正常日常生

6、活的可能。其三,“游”包括“向内”“向外”两种向度。一方面,“游”是一种基于内向性之想象的愉悦活动,如在具体的文艺创作活动中,“游于艺”开启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想象诗学”。对此,无论是陆机在文赋中所提出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还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描绘的“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都以“想象”之游作为具体艺术门类之文学创作活动的中心,具有审美超越性特征。另一方面,作为实践性的体认活动,游于艺更是一种外向性活动。孔子从不主张做书斋书蠹之学,结合孔子的生平活动可以窥见,孔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也是一种广义的“游学”“游艺”,他正是以“游”的姿态,才不至于如史记所记“累累若丧家之狗”般狼狈,而不固不滞、自得其乐。“游于艺”的“向外”之维必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实际交往,个体与集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具有强烈的实践特征。换言之,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在游于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游于艺”之向内、向外两种向度具有独特的阐释生命力,它因为向外,所以与庄子的逍遥游不同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souti.cn/138103.html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