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达州一诊历史参考答案.pdf》,以下展示关于《2025届达州一诊历史参考答案.pdf》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第 1 页 共 4 页达州市普通高中 2025 届第一次诊断性测试历史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4:BCBA58:ACBD912:DCBD1316:AADD二、非选择题17.(22 分)(1)(6 分)特点:时间:历史悠久;修建时间长,逐渐完善。空间:沟通南北(沟通五大水系);照顾都城。作用(影响):服务于国家政治统治和经济交流;影响深远。工程体量:工程浩大。(2)(10 分)原因:政策:漕运停止,官府不再大力维护运河;交通:铁路修建,近代海运兴起(近代新型交通的兴起);社会环境:社会动荡或战争破坏,近代政府管理不善等;自然环境:黄河泥沙集淤,水源不足致河道淤塞。(每点 2 分,不超过 4分)影响
2、:地位降低:在交通和贸易格局中地位下降。(在交通格局中的地位下降;交通枢纽地位下降;区域贸易重心转移,物资转运枢纽地位下降。);发展速度放缓:运河沿线城市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传统商业城镇衰落;在区域经济影响力减弱,);经济结构调整:传统手工业、商业衰落,生态经济受冲击。(人口分布改变;传统商业衰退;手工业受冲击;渔业、旅游业等生态经济受冲击)。辐射力降低:影响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每点 2 分,不超过 6 分。按相应维度,括号内的单点作答,每点 1 分,不超过 2 分)(3)(6 分)示例一示例一第 2 页 共 4 页标题:中部“沿海化”助力国家战略协同推进(1 分)内容:中部六省日益成为我
3、国发展的关键区位,中部运河项目推动中部“沿海化”,有利于国家战略的协同推进。斥资 8500 亿的运河规划已经出台。运河建成后,将成为经济大动脉,吸引外资,汇聚人才,促进内外循环,向“沿海化”大步迈进。运河建成必将降低物流成本,合理资源配置,带动产业升级,中部六省借此突破地理局限,对盘活中部地区和协调全国经济有重要作用,成为国家战略协同推进的又一个发动机。(5 分)示例二示例二标题:中部“沿海化”运河开启中部崛起新篇(1 分)内容:投资 8500 亿的运河建设将重塑中部区域经济格局。它将发挥产业优势,互补促进协调发展,串联资源与市场。它将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助力企业高效运营。它将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4、带来新兴产业勃兴。中部运河,是新时代的伟大工程,将使中部六省从内陆腹地迈向“沿海前沿”,吸引更多投资与人才汇聚,为中部地区的腾飞注入强劲动力,让经济活力在运河两岸尽情绽放。(5 分)(写作方向提示:意义:吸引人才与投资、降低物流成本、带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战略地位、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等。国家战略:中部崛起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优化水资源配置、增强国家地缘政治影响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等。)18.(18 分)(1)(5 分)思维导图示例:(2 分)阐释:战国时期,秦国统一了蜀地,其中央集权体制能更好地调动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1 分)都江堰的修
5、建,有利于成都平原的灌溉和防涝,提高了小农经济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造就了成都平原千里沃野。(1 分)蜀地的经济发展,为秦国统一楚国提供了战略支持;小农经济的发展,也为秦朝中央集权政治提供了物资支持。(1 分)(2)(10 分)成就:(任答两点 4 分)形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体系;形成以工业为主的经济格局;通讯事业成果突出;第 3 页 共 4 页布局合理,促进四川城市体系的成型。意义:(6 分)对四川:(两点 4 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四川落后局面;为四川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潜力;助推四川交通体系、现代工业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完善;对全国:(任答
6、1 点 2 分)改善国民经济布局(改善经济区域分布结构;改变工业布局);提高国防能力;为改革开放事业,特别是西部开发奠定了一定基础。(3)(3 分)四川的经济实力、战略位置、文化传统和自然资源等有利于建设成为国家战略腹地。在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为辅的时代背景下,四川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四川应该勇挑时代重任,把握战略机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任答 2 点 3 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19.(12 分)示例一示例一见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循环模式应国内外形势的演变几度调整。(2 分)论证: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因我国底子薄,经济建设成就不够大,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时有发生,思想解放不够,世界上两大阵营尖锐对峙,国际形势的复杂,我国经济实行国内循环为主。改革开放 30 年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国外部环境大大改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 WTO,我国正确选择并成功推行外循环为主经济循环模式。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国际国内形势出现新的机遇与挑战,适时提出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为辅是明智之举。(9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作者:admin,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