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试题答案

遂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遂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以下展示关于《遂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秘密启用前遂宁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笔迹的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这里有两个要

2、点必须着重指明。第一个,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这里再重复说一说,就是理性 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 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 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 东西了。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 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 听、同客观外界根本

3、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第二是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 法。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 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觉材料固然是客观 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我这里不来说经验只是所谓内省体验的那种唯心的经验论),但它们仅 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 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 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

4、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 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种改造过的认识,不是更空虚了更不可靠了的认识,相反,只要是在认识 过程中根据于实践基础而科学地改造过的东西,正如列宁所说乃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 映客观事物的东西。庸俗的事务主义家不是这样,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 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种人如果 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对于唯物

5、 高二语文试题 第1页(共8页)的唯理论和经验论而言,非指唯心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由 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事物或一件工作的 认识)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社会或一个革命的认识)也是如此。(摘自毛泽东实践论)材料二:纵观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从孔夫子直到孙中山,知行关系问题的探讨始终是中国哲学认 识论探讨的主题。几乎所有的中国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发表过相关论说。这 就决定了在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改造过程中,如果撇开中国认识论中有生命力的“知行”关系学说 而另立炉灶,势必背离中国认识论自身发展

6、的内在逻辑。但是,中国古老的“知行”学说,如果不 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进行改造,也终究走不出其伦理化的狭窄视界。毛泽东的高明之处 在于:一方面他熟知并抓住了中国认识论传统中有活力的东西,即“知行关系”;另一方面他又抓 住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根本的东西唯物主义实践观点,把二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毛泽东哲学中实践观点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有着本质的区别。具体来说:第一,中国传 统的“行(实践)主要讲“道德践履”,毛泽东所理解的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的、现实 的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点的主体是“圣人君子”,其 知行观主要是围绕圣人君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处世行为、原则及其封建纲常伦理准则 和行为而展开的;毛泽东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和人民群众是历史 的创造者的思想,特别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 西”,实践的主体是阶级和千百万人民群众。第三,中国传统知行观主要强调了知和行”主体 的能动性和主观性;毛泽东阐明了“知”和“行”主体的能动性和主体活动的客观性。同时,实践 论还以“人的社会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作者:admin,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